欢迎访问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专栏   >   正文

疫情防控中的爱国责任担当——3月份“活‘月’支部”团日活动展示

作者:刘阳   发布时间: 2020-04-01

4月1日 疫情防控中的爱国责任担当——3月份“活‘月’支部”团日活动展示

为进一步促进我院主题团日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强化团员身份,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团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团支部活力,在院团委的组织下,我院各支部于3月份相继开展了“活‘月’支部”——疫情防控中的爱国责任担当线上主题团日活动。

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16资源2班在团支书的带领下,组织团员青年利用腾讯课堂实时观看“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大家认真观看并分享了本次思政大课的感受与心得,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义务,虽身处在家中学习也不能有丝毫懈怠,要认真跟指导老师协调沟通,准备好毕业设计,静下来想一想毕业后自己的人生规划,提前做好准备。

 

习近平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

3月19日,17环科1班团支部开展“疫情防控中的爱国担当”主题线上团日活动。进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团员认真倾听并深有感触,在QQ群中踊跃发表感想,大家一致认为不管是现在的防疫战场,还是以后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青年人都应冲在前,时代是属于青年一代的,我们要永怀一颗爱国心,肩负起复兴中华的使命和担当,成为国家的主力军!

 

18地理2班团支部围绕“疫情防控中的爱国责任担当”,开展学习了有关“退疫”的视频和“习近平主席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在这次学习中,支部的团员积极参与,主动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正如习主席所说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国家才能有前途,民族才能有希望”。

 

19安工1班团支部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从在防疫中贡献自己力量的“90后”、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本支部在防疫中有贡献的同学等方面,认真学习,积极讨论,使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一线人员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宝贵精神,同时也使支部团员体会到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被寄予的殷切希望以及肩上赋予的时代重任。

 

 19研究生团支部于3月23日下午16:00开展了以“青春勇担当”为主题的团课,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并对疫情期间中国青年应该如何做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

17地理1班团支部团员在微信群开展了“疫情防控中的爱国责任担当”主题团课,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大家身处各地,但都积极主动学习,阅读回信,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不断学习,提升思想,时刻准备着,为祖国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讲话

18环工1班团支部制作了专题PPT,给大家带来了一堂生动的主题团课,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的工作讲话,使支部青年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凝聚起迎难而上、奋发作为的强大力量。

 

致敬“最美逆行者”,那些奉献一线的志愿故事

19环科1班团支部于3月22日线上(腾讯会议)开展学习活动,支部团员们一起观看了90后榜样前线抗疫的故事,其中包括医生年轻的麻醉科博士周亚群,驻鄂部队战士税文勇,90后儿科男护士张蓥祯以及新疆志愿者喀日木·玉苏普。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被他们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深深感动,纷纷表示要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担青年之责。

 

榜样的力量,支部青年志愿分享

19资源2班团支部线上举行支部会议,邀请了本支部在疫情期间主动参与志愿活动,为抗击疫情贡献出自己力量的陈泰斗同学,分享自己抗击疫情期间的志愿行动以及心得体会。支部团员们听后纷纷表示,作为青年团员要努力向他学习,发光,发热,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17资源1班团支部开展线上展示活动,通过支部同学讲述他们在疫情防控中为社区做志愿服务的事迹,大家真正理解了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一名团员,应当不负青春,不忘使命,不畏艰险,彰显青春蓬勃力量,“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将最美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月”支部开展近一个月来,我院各支部,积极参与、精心策划,团员青年广泛参与,共计全院42个支部通过支部会议,网络团课等方式开展各类活动,掀起了环安青年网络战“疫”热潮,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4月份,各支部将继续按照院团委的组织要求,开展“活‘月’支部——问需青年”主题团日活动。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期待春暖花开之时,邂逅在美丽的天理环安。

 

学院地址:中国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17号教学楼 | 邮编:300384 | 版权所有: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